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 [发布人]:吴希宾 [发表时间]:2021-12-16 [来源]: [浏览次数]: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泰岩 骆焕琪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概括为“十个明确”,其中在经济方面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坚持赋予民族地区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凝心聚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需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这就要求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探索新发展规律。

一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推动民族地区产业升级。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并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1970年美国人均名义GDP增长至5246美元时,个人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开始超过商品消费。里昂证券2015年9月的研究报告表明,根据亚洲国家的历史经验,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就会引发出境游的爆炸式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升级趋势,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变化特征是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不断提升。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产业。2019年,我国服务性消费在人均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已经达到45.9%。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我国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民族地区拥有发展文化、旅游、健康、体育、养老等第三产业的资源优势,可以顺应全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不一定拘泥于先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升级到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升级路径,而是直接跃升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我国第三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来看,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世界65%的平均水平。2020年,民族八省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7%,低于全国54.53%的水平。因此,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完全可以支撑民族地区直接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适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推动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民族地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必由之路。但是,民族地区的创新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相对不足,这就需要探索民族地区的创新驱动规律。针对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的问题,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发展共享经济,借助全国的知识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据统计,在我国共享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知识技能共享最受追捧,市场交易额增速最快,2016年、2017年分别高达205%、126.6%,2020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增速仍高达30.9%。

民族地区还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向民族地区集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贵州经济增长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的重要经验,就是利用贵州地质结构比较稳定、能源资源非常丰富、电力价格相对较低、夏天气候比较凉爽的自然条件,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推动数字经济迅速崛起,带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是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趋势,推动民族地区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毫无疑问得益于沿海开放。同样,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核心的沿边开放的兴起,必将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需要看到,沿海开放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开放,东部地区的产业可以依托低成本优势迅速嵌入发达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带动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沿边开放主要是向发展中国家开放,需要形成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区域间的重新整合。这就决定了民族地区不能简单复制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经验,而是要依据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探索沿边开放的新道路、新模式。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通过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口岸经济、城市化“四位一体”建设,走出了一条沿边对外开放的独特发展道路,成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之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这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是树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财富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而确立了“生态是资源和财富”的财富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十四五”规划确定了我国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比较优势,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必须承担起历史重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这篇大文章。一方面,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守住民族地区生态安全底线。例如,云南依据自身优势重点打造的绿色能源工业迅速崛起,已经取代烟草制造业成为云南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

二是走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特色道路。民族地区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20年,民族八省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4%,但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10.3%,人均GDP相当于全国的75.2%。因此,要推动民族地区到2035年与东部地区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大体相当,将面临更为艰巨的发展任务,这就需要民族地区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闯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海量数据优势,紧密结合实际,从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跟随,转向在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道路上并肩和领跑,从而通过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与东部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贵州奇迹”的创造,就是选准了数字经济这个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巨大“风口”而实现的。

三是构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现代产业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我们党适应新时代要求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概括,突破了以往以三次产业为划分标准的传统产业体系框架,凸显了实体经济在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这为民族地区打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的传统框架,因地制宜发展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开辟了新的道路。

民族地区拥有生态、文化、区域等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民族地区构建独具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做好的大文章。例如,在居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消费品质全面提升的情况下,生态消费、安全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关注点。分析显示,我国在农产品消费上,未来15年到30年,消费者将主要聚焦于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的产品品种和品质;在服装消费上,60%以上的中等收入群体愿意购买更加生态及环保的服装;至于消费者对进口商品需求旺盛的原因,超过90%的消费者认为,安全是购买进口食品和母婴用品的主要关注点。这些需求,为民族地区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又如,随着居民对非物质消费支出的不断增加,文化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05年至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18.9%。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5%,远低于欧洲平均10%至15%、韩国15%以上、日本20%左右、美国25%以上的水平。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为民族地区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民族地区要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跳出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是融入新发展格局补短板。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4%,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消费是稳增长的“压舱石”。但是,从民族地区来看,扩大消费存在明显的短板。在收入水平上,2020年民族八省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843.9元,相当于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的80.81%;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253.5元,相当于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的84.99%。在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分布上,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虽然达到4亿人,但61.8%集中在东部,中部、西部分别占15.6%和22.6%。在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情况下,民族地区完全可以嫁接发达地区的消费升级需求,弥补自身的消费短板,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拉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弱项。根据2019年中国工业化水平指数显示的数据,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指数已经达到97,接近于完成工业化,西部地区为63,有的民族省区不足50,工业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责任重大,经济发展不可能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必须融入全国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推进新型工业化,科学有序实现“双碳”目标。民族地区融入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就要以自身的产业优势或要素优势嵌入全国产业链,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产业一体化中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优势嵌入全国供应链,借助全国重大平台推进新型工业化。例如,拼多多计划在2021年至2025年开拓10000亿元定制化产品的增量市场,推出10万款定制化新产品,协助5000家制造企业,通过百亿元补贴,孵化更多自主品牌,为民族地区嵌入全国供应链提供了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发挥新疆区位优势,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把新疆自身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民族地区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就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我国相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优势,借助世界产业链供应链重组的机遇,构建以我为主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通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促进新型工业化。

三是融入新发展格局拉长板。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在这些服务业领域中,民族地区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应积极锻造支柱产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投资能力有限,需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利用外部资金加大优势产业的投资力度,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实际上,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在于自己能够进行多少投资,而在于能利用多少外部投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外资流入第二大国,为我国创造经济发展奇迹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例如,2012年云南为加快经济发展,作出了“央企入滇”“民企入滇”和“外企入滇”的战略部署,积极吸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港澳台等地和周边国家、日韩、欧美国家的企业到云南投资。“十三五”时期,共吸引124家世界500强企业入滇发展,为云南文旅、大健康、绿色能源等产业的井喷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者简介:黄泰岩,澳门永利集团3044资深教授;骆焕琪,澳门永利集团3044博士研究生。)

该文刊载于2021年12月14日中国民族报。

原文网址: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21-12/14/content_20247.htm

上一条:【光明日报·理论版】新发展格局: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下一条:【国家民委官微】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