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统计与信息论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隐忧与风险揭示——来自宏观金融模型的证据

[作者]: [发布人]:樊樱羞 [发表时间]:2022-04-12 [来源]: [浏览次数]: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隐忧与风险揭示——来自宏观金融模型的证据

□帅昭文

摘要:

市场利率隐含风险偏好信息,文章通过构建一个新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来捕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潜在风险和风险偏好,可以为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决策参考。文章将金融行业对利率的分析理念融入宏观金融模型之中,从债券收益率中提取社会风险偏好的相关信息发现:2012年二季度前后社会风险偏好发生了明显的“跳跃”现象。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该现象与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利率“双轨制”犹存、监管制度滞后有关;但更深层次的,是因为该进程中金融供需出现错位,引起社会风险偏好加速上升,也造成了近年来金融市场的波动异常。研究首次从宏观金融模型中揭示出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信息,对接下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提供了一定依据。

核心方法:

文章采用无套利简约宏观金融模型,从市场利率中“过滤”获得“基本面”风险因子,再将其投影到主要的宏观经济基本面上,发现该因子除了反映经济基本面外,还包含着额外的信息,文章将其定义为社会风险偏好。该风险偏好水平揭示了公众对风险的额外偏好,特别是2012年前后这种偏好发生了明显的“跳跃”现象,揭示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公众风险偏好快速上升的事实。文章还试图找到这种风险偏好快速上升的根源,结果发现从2012年开始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造成了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错位发展,而这种错位助推了社会风险偏好的上升。

结论与政策:

本文为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思路。第一,文章显示利率市场化完成的过程中存在社会风险偏好急速上升的隐患,如何合理引导偏好预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第二,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错位是社会风险偏好上升的最根本原因,引导偏好预期可以从改变金融供给着手,例如金融供给应当更多地服务实体经济,而不是衍生出无效的金融需求。第三,从宏观金融模型得到的社会风险偏好,可以为金融风险水平的判断提供标准,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事前预警参考。

作者简介:

帅昭文,澳门永利集团3044讲师,研究方向是宏观金融与收益率曲线建模,近年来的研究兴趣主要在绿色金融与金融化等方面。

该文刊载于《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年第1期。

原文链接https://tjlt.chinajournal.net.cn/WKE3/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4e015498-27fd-4de6-a602-61426365140f

上一条:《经济日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下一条:《经济学动态》信任的代际传递与青少年社会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