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研究院专家:给民族地区留出一定的“碳空间”实行有差别化的碳减排政策
2021-10-12 19:00: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记者张可月)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事关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而民族地区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澳门永利集团3044教授、碳中和研究院负责人樊胜岳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民族地区是特殊的地区,具有特殊的情况,也是我们国家实行特殊的治理模式的一个地方,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肯定是不太一样的。
就民族地区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等问题,樊胜岳教授向央广网记者表示,民族地区既要态度坚决,又要把握好减排降碳力度、结构调整进度与经济社会可承受程度三者之间的平衡,尊重规律、把握节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现有序达峰。
记者:当前我国气候治理上存在怎样的困境?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我国面临怎样的挑战?
气候变化使人类面临更多的灾害威胁。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引起的风雹、洪水、干旱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性明显增加,对经济、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威胁日益加剧,已成为当前世界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将加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如下挑战:首先,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中后期,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能源消耗有大量需求。其次,虽然煤炭消费占比已经下降至56%左右,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使得中国降碳的难度高于那些以油气为主的国家。
另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大约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在技术储备不足,又不能通过向海外转移高排放行业企业的情况下,更加剧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难度。
记者: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我国具有什么优势?
在公共政策问题逐渐复杂化,政策过程日趋民主化、科学化过程中,中国的各项公共政策改革并没有陷入“民主决策的困境”(决策拖沓,停滞,无法达成共识),过去短短的十多年内,反而在众多领域中推行了政策改革,表现出了快速解决问题的决策优势,以及高速响应的地方执行力。
在“双碳”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我国具有的突出的制度优势,即在于政府的组织、实施、执行能力强大。
记者:民族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应该是怎样的?重点工作应聚焦在什么方面?
“双碳”目标是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民族地区既要态度坚决,又要把握好减排降碳力度、结构调整进度与经济社会可承受程度三者之间的平衡,尊重规律、把握节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现有序达峰。
第一,提升绿色转型发展的意识。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应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下定决心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支持有条件的民族地区率先宣布碳达峰、碳中和,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第二,强化绿色转型发展的技术支撑。应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对民族地区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第三,发挥绿色转型发展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新能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的比较优势。第四,夯实绿色转型发展的产业基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此外,增强绿色转型发展的能力。大力开展绿色发展能力提升行动,切实提高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等各方面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记者:民族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将面临怎样的难题?需要作出哪些突破?
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能源富集区,从资源禀赋上来看,这里具备丰富的太阳能、风力等资源,更适合发展新能源,在推进碳减排的过程中更占优势。同时,这里又是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对煤炭等一次性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巨大。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更重要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资源开发形成的产业在地区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因此,民族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比东部发达地区面临更多挑战。首先,经济增长仍保持较高速度,能源需求尚未达峰。近年来,民族地区如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预计较高的经济增速还将维持较长时间。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生产用能和生活用能都会大幅增加,能源需求难以很快达峰。
其次,能源结构“一煤独大”,转型难度大。民族地区能源结构总体上呈现多煤、缺油、少气的特征,生产消费煤炭量占全国比重高,减煤降碳、能源转型难度较大,且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相对较弱,减碳任务比东部发达地区更为艰巨。第三,民族地区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低碳发展的成本较大,导致碳排放密集行业,如煤炭、钢铁、水泥、石化、铝业等产品竞争力下降,对民族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
同时,近期民族地区需要突破的领域是碳排放强度降低、生态碳汇的保护和火电厂的碳捕获封存技术。
记者:民族地区实现“双碳”目标应该如何平衡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您如何看待区域差异化减排?
碳达峰其实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表现形式,它说明随着人均经济水平增长,碳排放量在相伴增加。达到一个顶峰后,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脱钩。
近年来民族地区经济如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预计较高的经济增速还会维持较长时间。可以预见,碳排放量还是会随着经济增加而增加。在没有达到碳达峰的经济水平时,强行降低碳排放,会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影响民族地区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碳达峰完成时间和压力较大,必须给他们留出一定的“碳空间”。实行有差别化的碳减排政策,也就是国家为了保护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尽快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否可以允许它们延迟碳达峰?
此外,使用碳足迹的方法,根据碳足迹进行划分,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减排的碳指标,可能更加合理。
(编辑:田甜雨)